三叉神经病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天新生两次转型,泰康同济武汉医院 [复制链接]

1#

作者:白雪

每家“抗疫”医院都有一个易被人忽视的阵地——这里掌管着所有医患的“衣食住行”。

“就像把刚出生的婴儿丢进水里,让其自己学游泳一样。”泰康同济(武汉)医院后勤保障部负责人张泽良回望这一个多月的工作时,感慨不已。

在疫情“炮火”中诞生的泰康同济(武汉)医院,原本预估一个多月的后勤保障筹备工期,压缩到了三四天内必须全部完成;因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升级,后勤保障团队又不得不紧急进行“拆家式”改造,在半月之内历经了两次“转型”……

“这段时间太难,但也挺过来了。”张泽良语气坚定,“保护患者的是医护伙伴,保护医护伙伴的是我们。”

后勤保障工作的琐碎

泰康同济(武汉)医院原计划开业时间是今年上半年。然而,一场疫情按下了几乎4倍的加速键。“提前运行约两个月,也给后勤保障工作来了个措手不及。”张泽良介绍,若按正常流程,医院,至少需1个多月才能将所有设备调试到位。“仅污水处理,满打满算也要一个月。”

污水处理大有讲究——需用10%浓度的次氯酸钠,是家用84消毒液浓度的一倍及以上。工人要按比例定时在处理站手动投放这一危化品,污水化验达标后才能排到市政管线里。“因此,工人的工作服经常会被灼烧褪色。”张泽良看见。

因为医护人员从隔离病房出来需要马上淋浴,热水供应也有了更多需求——锅炉房不能停转,以至工人要在每两小时巡查一次故障,每12小时更换一次循环泵。

蒸汽消毒亦如此。医院在常规时期用它清洁手术器械等,而特殊时期则用它处理大量护目镜。“设备会频繁启动和运行,监控或维修的频次就会随之增多。”张泽良说。

日常消杀工作也要一刻不停。工作人员需穿着防护服、背着近40斤的药筒,每6小时一班,24小时值守。他们要熟记每一个区域的位置,共完成2万平米的任务,确保消杀无死角。

供电也被提出了更高要求。医院配电装置一般都是双电源和双回路,若一路断电可自动开启另一路。但泰康同济(武汉)医院在开业之初,低压电柜很多装置还未完全接通,若发生断电,需要工人立即到现场进行手动切换,而目前只有去往ICU的电路才有这样一个智能支配。

在这样现实的防疫需求之下,医院的每个科室都需要临时迁出一条电路进行安装、改装照明灯,这也需要大量的工人立即去做。据武汉同济物业泰康同济项目部机电主管晏启禅介绍,因为现在任何地方都不能使用中央空调,所有室内室外的出风口的密封工作,也要工人一个一个地去完成。

保洁也是后勤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武汉同济物业泰康同济项目部保洁主管周艾香介绍,如今隔离病房的打扫需要花费4个小时及以上,时间是以往重点科室的一倍。保洁流程也有一套严密的流程:工作人员进去后,先清扫废物,再消毒地面、桌面,然后再从内到外把所有收集的垃圾一点一点地往半污染区、半清洁区、清洁区带……“我们要求保洁人员做到:进去一趟就把所有工作做完,尽量不再进去第二趟。”周艾香说。

餐饮配送也因为一道道隔离措施变得格外困难。具体是由送餐人员不停地穿脱防护服进到“红区”,还是由“红区”的医护人员在内接应?张泽良坦言,这些工作都需要一系列相关人员的调度和协作,远不止口头分配那么简单,餐饮经理尹康为此费了不少脑筋。

挺过两个最难的时期

医院后勤保障工作运行至今,让张泽良和团队感到“压力山大”的有两个时间点。第一次是准备接收新冠肺炎患者前,医院医院,性质与武汉“医院”类似。

2月6日晚9点,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陈东升一声令下,泰康同济(武汉)医院开始启动。当晚11点,全体干部线上开会。“一直开到7日凌晨1点,半小时后我给物业公司负责人打电话,说需要一早到位,没想到他们丝毫没犹豫。”张泽良说。

然而,横在张泽良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就是用工荒。“这一特殊时期又赶上春节假期,我们都是一个人当几个人用。”6日当晚,项目部负责人郝迪连夜全国寻人,总包公司中建三局紧急医院、医院抽调工人;中建五局从长沙专车调人;四川港通、成都联邦从成都出发驱车20多小时驰援……7日图纸设计,8日方案审核并修改,医院,连轴40个小时后,门诊楼改造完毕。

“这段时间,我们的工程经理马德礼从老家返汉,连续奋斗了两三天,每天都有四五万的计步,一下子膝盖旧伤复发,积液抽了几针管,我让他回家休息,看到人手紧张,没几天他又跑回来了。”张泽良心疼地说。

泰康同济(武汉)医院副院长张铭同时多次跑到武汉市防疫指挥部,终于在2月8日获得了同意泰康同济成为“新型肺炎确诊病例治疗点”的正式批复。2月10日,医院开始接收轻症患者。

没想到4天后,医院再迎一次“转型”。2月13日,医院被正式确定医院运行模式,由军队支援;2月14日,军队进驻,承担中重症患者患者医疗救治任务。在工人数量依旧的情况下,“压力又如山倒过来,要具备重症接收的条件,硬件又是第一大挑战。”张泽良表示。

其中,负压病房改造难度和工程量最大。所谓负压病房是指在特殊装置下,病房内的气压低于病房外的气压,外面的新鲜空气可以流进病房,病房内被患者污染过的空气通过专门通道及时排往固定地方、特殊处理。张泽良说,ICU的26张床都要改造成负压病房,要新建一个长50米、宽1.6米、高63厘米的通风道,正常情况下10位工人半个月才能完成。后勤保障团队面对的问题依然是人手少,材料缺。

办法总比困难多。没有风道,就临时建在走廊里;材料不够,工人就从暂时搁置的地方拆下来、人抬肩扛、连接、安装;人手不够,项目部、工程师、管理者能上的全上,还有医护人员利用休息时间帮忙装载卸货,甚至大专家们弯下腰跟工人一起搭病床;一些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一人扛起几百人的吃住任务。

找到前后端配合的突破口

医院改造,多人都出了自己的一份力。让张泽良和团队感到欣慰的是,每桶升规格、每天桶左右的医疗医院揭牌前做到了日清。

理顺繁重又琐碎的后勤保障工作,“我们找到一个突破点。“张泽良语气很兴奋,“前端创建一个一体化后勤服务中心,后端组建一支随时能进‘红区’的突击队。”

一体化后勤服务中心由放射科主任陈鑫、门诊护士长徐黎等医护人员热心组建而成,8个人24小时轮值。各科室、每个人可通过一个电话号码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