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病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医生手记我在南京禄口茅亭社区的五天 [复制链接]

1#

交汇点讯南京疫情发生以来,无数身披白甲的医者冲锋在前。他们有何所见所闻所感?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级临床(急诊)专业校友、中共党员、江宁临床医学院(医院)大内科第三党支部副书记、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李雪琦在南京江宁区禄口街道茅亭社区奋战了五天,以下是他的口述:

第一天7月20日

去年12月,为了应对突发的疫情,医院成立应急采样队,我曾经暂时担任三组组长。今年7月20日,南京禄口发生疫情,医院询问“是否愿意到一组,并担任组长?”我毫不犹豫答应了。第一组,意味着先锋队,这是组织对我的肯定和信任。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保卫家园守护健康,对于医疗工作者而言,是份内工作,更是无限荣光!

22:00,50医院集结。23:00,我们到达禄口茅亭社区,心里才知道这份使命是多么沉甸甸。物资配送完备后,大家默契地投入采样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加上夜晚的闷热,让我们裹在防护服里的身体不停出汗,汗水迅速导致眼镜模糊,皮肤被腌得生疼。

第二天7月21日

00:30,我们正式开始工作,直到05:30,支援我们的队伍到来,才得以休息。大家都躺在地上不愿起来,有的队员连脱掉防护服的力气都没有。从看到繁星点点,到听到雄鸡报晓,这一夜十分漫长。

随着工作不断调整,小组和人员也在不停变化。医院通知我和手术室一个兄弟带领10个小组共30人,负责一个采样点的工作。全队32人,21人是女同志。平均年龄30岁不到,这群朝气蓬勃、活力无限的年轻人,在抗疫工作里,带给我特别多的感动。

她们中有的是一两岁孩子的母亲,有的是瞒着父母报名参加的,有的是放弃休假来的……瘦小的身体一旦塞进臃肿的防护服里,她们迸发的巨大能量和工作热情常常让我惊讶和感动。

第三天7月22日

随着支援工作时间延长,有时候需要彻夜坚守。为了保证大家体力充沛,我开始弹性排班。我负责提前叫醒每个小组的组长带上组员,每当我不忍心地问他们是否起来的时候,得到的回答总是已经出发了。接班的同事到达采集点,下班的同事又异口同声地说还能坚持一会。每每我强制要求下,他们才不情愿地脱下防护服。

手术室的李帅哥手指甲沟炎,已经局部化脓,却从来没在外人面前提过一句,要不是吃饭时被人看到,还不知道要瞒到什么时候;ICU的陶姑娘是个吃货,天天面对简单的工作餐,她戏言边吃边幻想着它们是三文鱼、烤肉、烤鸭;老年科的邱丫头是热心肠,每次出任务她最开心,她说有她出马胜利就不远了;还有那些她们和他们……无数从四面八方各家医疗机构赶来增援的人,他们生活里是鲜明鲜亮的人,穿上防护服的那一刻,他们成了最强的战士。

第四天7月23日

7月23日禄口街道第二次采集核酸工作开始,我同时负责三个点的人员协调调度。有的采集点需要上门采集,穿隔离服坐着工作尚且闷热难耐,更何况穿着爬楼挨家挨户走访采集。

“谁愿意去?”话音未落,所有休整队员纷纷举手,“我休息好了!”“队长,我可以!”“让我去吧!”……下午,四组的一位女同事故作生气地对我说“生你气了!”,我忙问为什么,“因为我举手了,你没派我!”诸如此类的故事比比皆是……

白天烈日当头下的工作,和上门采集工作是最辛苦的。摘下口罩,口罩里可以倒出水。反复湿透反复晒干的衣服,可以清晰看到盐渍的纹路。大家会比谁的盐渍纹路更艺术更漂亮,仿佛那是披在身上的铠甲。

傍晚,医院电话,我这个点现有的30人全部撤回,更换一批队员来。很多队员听到消息不愿意走,不是担心自己回家给家庭带来风险,是因为自己没有干到最后胜利的时刻。他们不愿,他们不舍,这里虽然只是短暂工作的地方,但是几日的朝夕相处和勠力同心,让彼此对这个战场多了更深层次的感情。

第五天7月24日

24日清晨,我仍然重复一样的工作。06:30通知大家下楼取餐;07:15集合带领大家出发。只是换了不同的队员,他们似乎更年轻。步行去采集点的路上,突然下了一阵雨,大家齐刷刷地加快步伐小跑起来。仿佛这雨是命令,是警哨。看着这群新队员,我意识到,这场胜利一定不会太远,它就如大家的脚步一样,步伐匆匆地向我们走来。

通讯员李雪琦孙一文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蒋明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